在GA4開啟跳出率
雖然跳出率能再次在GA4使用,但是定義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
如果你的網站KPI是參考UA的跳出率,那請你一定要徹底搞懂這次的改動
我們馬上就來看看,到底差在哪裡吧!
跳出率在UA跟GA4定義差很多
以往我們所熟知的UA跳出率,是由所有跳出階段除上工作階段的百分比
但到了GA4,跳出率這個概念卻被重新定義
簡單來說,在GA4多了一個名為”參與度”的指標
而這個指標就是用來計算,在所有的工作階段中,互動工作階段所佔的百分比
由此可知,在GA4中,跳出率就是參與度的相反 (100% − 參與度)
以下是我根據Google官方對跳出率的解釋,整理出的表格,幫助你一眼就分辨出前後的差異!
Universal Analytics
跳出率
跳出工作階段條件
-
停留時間為0秒
-
網頁瀏覽僅有1次
-
沒有任何點擊互動
跳出率 = (跳出工作階段 / 所有工作階段) x 100%
Google Analytics 4
跳出率
互動工作階段條件 (符合任一條件即可)
-
停留時間超過10秒
-
發生至少1次轉換事件
-
至少2次網頁或畫面瀏覽
跳出率 = 100% − [(互動工作階段 / 所有工作階段) x 100%]
該繼續使用跳出率,還是改用參與度?
我個人覺得,既然跳出率已經被徹底重新定義
而且參與度對我來說,除了停留時間超過10秒就算是有互動外
另外兩個條件還算蠻直覺且合理的
說到互動工作階段,之後再來分享,該如何把停留時間調整更久一些
因為我相信一個僅停留10秒的工作階段
不能證明這位訪客,跟你的網站有深度的互動
但如果你暫時還不習慣新的指標,想繼續用跳出率
建議在做分析的時候,不要把UA跟GA4的跳出率拿來比較
畢竟,他們兩個算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了
離開率 vs 跳出率
同時你也會發現,Google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行為,在GA裡會有各式各樣的指標
有些指標的定義彼此之間,卻很難區別
而”離開率 (Exit Rate)” 跟 “跳出率 (Bounce Rate)”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
我也參照Google官方的說明,用下面的圖表來解釋他們的差異(假設每天只有一個工作階段)。
離開率
Exit Rate
僅計算使用者最後瀏覽的網頁
-
星期一:網頁 B > 網頁 A > 網頁 C > 離開
-
星期二:網頁 B > 離開
-
星期三:網頁 A > 網頁 C > 網頁 B > 離開
-
星期四:網頁 C > 離開
-
星期五:網頁 B > 網頁 C > 網頁 A > 離開
離開率
網頁A:33%(網頁A為末頁的工作階段÷有瀏覽網頁A的工作階段)
網頁B:50%(網頁B為末頁的工作階段÷有瀏覽網頁B的工作階段)
網頁C:50%(網頁C為末頁的工作階段÷有瀏覽網頁C的工作階段)
網頁B:50%(網頁B為末頁的工作階段÷有瀏覽網頁B的工作階段)
網頁C:50%(網頁C為末頁的工作階段÷有瀏覽網頁C的工作階段)
跳出率
Bounce Rate
僅計算使用者第一個瀏覽的網頁
-
星期一:網頁 B > 網頁 A > 網頁 C > 離開
-
星期二:網頁 B > 離開
-
星期三:網頁 A > 網頁 C > 網頁 B > 離開
-
星期四:網頁 C > 離開
-
星期五:網頁 B > 網頁 C > 網頁 A > 離開
跳出率
網頁A:0%(只有瀏覽網頁A的工作階段÷網頁A為首頁的工作階段)
網頁B:33%(只有瀏覽網頁B的工作階段÷網頁B為首頁的工作階段)
網頁C:100%(只有瀏覽網頁C的工作階段÷網頁C為首頁的工作階段)
網頁B:33%(只有瀏覽網頁B的工作階段÷網頁B為首頁的工作階段)
網頁C:100%(只有瀏覽網頁C的工作階段÷網頁C為首頁的工作階段)